每天努力健身、認真控制飲食,卻發現體重不降反升嗎?
別擔心!體重數字不代表一切,真正重要的是身體內部的組成狀況,
這時候 “身體成份分析” 就是你的最佳幫手啦!
帶大家認識 “身體成份分析”,從裡到外,掌握自己的健康狀況

很多人外表看起來瘦瘦的,體脂肪率卻很高,
也就是俗稱的「泡芙人」。
雖然外表沒有超重,但因為體內脂肪過多,
反而更容易得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等慢性病。
所以,光看體重真的不夠準,透過 “身體成份分析”,
才能同時了解體脂肪率和肌肉量。

電流容易穿透水分,但較難穿透脂肪,
因此 “身體成份分析” 根據電阻值的大小,
可以判斷出不同身體組成的比例。

男性的骨骼肌重理想值約為體重的 43~50%,
女性則約為 35~40%。
肌肉多不僅代表基礎代謝率更高,
燃脂能力也更強,讓你更容易達到理想的身材。
肌肉量也與 “身體成份分析” 的評分息息相關,
肌肉越多,分數就會越高;相反的,
體脂肪如果超標,分數就會被扣掉。
在 “身體成份分析” 報告上,
可以看到一個內臟形狀的圖表,根據年齡不同,
標準範圍也會有所差異。有些版本會以數字顯示,
指數在 1~9 之間為正常,10 以上偏高。
可以透過「肌肉脂肪分析」的數據,
將身體型態分為三種類型:C 型、I 型和 D 型,
根據肌肉量與脂肪比例的不同,反映出粗略的個人健康狀態。

C 型(脂肪多,肌肉少)
C 型體型在現代社會中非常常見,肌肉量不足,脂肪卻過多,
通常是因為熱量攝取超過消耗,加上缺乏力量訓練所導致的結果。
【C 型人常見健康問題】
內臟脂肪過多: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風險。
基礎代謝率低:因肌肉量不足,身體燃燒熱量的能力下降,更容易累積脂肪。

I 型(均衡型)
I 型是脂肪與肌肉量相對均衡的體型,
這類型的人體脂肪與肌肉量處於標準範圍,
但因肌肉量不夠高,通常沒有明顯的肌肉線條。
【I 型人常見健康問題】
I I 型的優點是健康風險較低,若要提升體態與代謝率,
還是可以透過增加肌肉量來優化身體組成。

D 型(肌肉多,脂肪少)
D 型是很多人的健身目標,
這類人通常擁有明顯的肌肉線條和良好的身體機能,
D 型又分為「小 D」 和「大 D」,
小 D 偏向健康範圍的理想體型,體態勻稱而不過分乾瘦,
能有效預防肥胖相關疾病。